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十一月末调查表明,当前我省生猪生产稳中有升,总存栏、公母猪、仔猪、育肥猪存栏自年初以来环比持续小幅增加,猪价自三月份开始止跌回升至八月中旬创出年内新高后持续震荡回落,目前围绕每公斤16元小幅震荡调整。得益于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价格同比大幅下跌且疫情扰动不大、养殖企业降本增效等,养猪效益较上年有较大改善。预计明年一季度我省生猪生产持续向好,供求关系不断改善。春节前消费旺季猪价相对平稳,节后需求进入淡季,猪价可能震荡下行,不排除短期跌破成本线的可能,但因供过于求的矛盾没有上年同期突出,加上政府宏观调控、储备手段运用、经济基本面预期向好消费回暖,所以猪价大多数时间可能仍在成本线之上运行,养猪效益进入微利时代,总体上不如2024年,但也不至于出现全行业全面亏损的局面。
一、生猪生产情况
据沭阳等八个基点县十一月末调查,八个县总存栏75.91万头,比去年同期78.81万头下降3.68%,比上期(8月末,下同)73.38万头上升3.45%;公母猪存栏11.12万头,比去年同期10.10万头和上期10.67 万分别上升10.10%和4.22%;苗猪存栏19.06万头,比去年同期17.12万头上升11.33%,,比上期19.84万头下降3.93%,;育肥猪存栏45.73万头,比去年同期51.59万头下降11.36%,比上期42.87万头上升6.67%。育肥猪分档结构中,50公斤以下存栏26.71万头,比上年同期30.76万头下降13.17%,比上期25.47万头上升4.87%;50公斤以上大猪存栏19.02万头,比去年同期20.83万头下降8.69%,比上期17.40万头上升9.31%。(详见表-1)。
表-1 基点县生猪存栏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头
时 间 项 目 | 今年 8月 | 去年 同期 | 同比 ±% | 上 期 (5月) | 环比 ±% |
本期生猪存栏 | 75.91 | 78.81 | -3.68 -23.71 | 73.38 | 3.45 |
1、公母猪 | 11.12 | 10.10 | 10.10 -11.08 | 10.67 | 4.22 |
公母猪占总存栏 % | 14.65 | 12.82 | - | 14.54 | - |
2、苗猪 | 19.06 | 17.12 | 11.33 | 19.84 | -3.93 |
3、育肥猪 | 45.73 | 51.59 | -11.36 | 42.87 | 6.67 |
其中:25公斤以下 | 12.00 | 14.86 | -19.25 | 10.53 | 13.96 |
25-50公斤 | 14.71 | 15.90 | -7.48 | 14.94 | -1.54 |
51-65公斤 | 7.73 | 9.55 | -19.06 --4.61 444.18 -12.98 | 8.13 | -4.42 |
66-75公斤 | 6.85 | 6.29 | 8.90 -21.35 | 5.98 | 14.55 |
76-100公斤 | 2.83 | 3.28 | -13.72 | 2.54 | 11.42 |
100公斤以上 | 1.61 | 1.71 | -5.85 | 0.75 | 114.67 |
另据58家规模猪场11月末生猪存栏情况调查统计,与去年同期比,生猪存栏各项指标均出现大幅上涨,表明在中小散户和小规模养殖场不断退出或降低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依然按照既定发展策略跑马圈地,扩大规模,逐步填补了散户退出造成的缺口,使得全社会整体存栏水平保持了稳定(详见表-2)。
项 目 | 单位 | 本期 | 去年同期 | 同比(+ - %) |
一、生猪总存栏 | 头 | 944051 | 735801 | 28.3 |
1、公猪 | 头 | 1102 | 1034 | 6.58 |
2、母猪 | 头 | 123082 | 72483 | 69.8 |
①空怀母猪 | 头 | 1558 | 908 | 71.59 |
②妊娠母猪 | 头 | 64376 | 46837 | 37.45 |
③分娩母猪 | 头 | 10028 | 8273 | 21.21 |
④后备母猪 | 头 | 47120 | 16465 | 186.18 |
3、哺乳仔猪 | 头 | 119573 | 103412 | 15.63 |
4、保育猪 | 头 | 89087 | 55162 | 61.50 |
5、育肥猪 | 头 | 611207 | 503710 | 21.34 |
①40公斤以下 | 头 | 198886 | 248867 | -20.08 |
②40-75公斤 | 头 | 184800 | 121778 | 51.75 |
③75-125公斤 | 头 | 165243 | 115158 | 43.49 |
④125公斤以上 | 头 | 62278 | 17907 | 247.79 |
表-2 规模养殖场11月末存栏情况统计表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十一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80万头,比八月末4036万头增长1.09%(自九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增长),相当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的104.6%。
二、腌腊季“旺季不旺”的原因:一是生猪出栏量增加。据公开资料,11月分牧原股份出栏同比增加108.8万头上升20.55%,温氏股份出栏同比增加33.41万头上升12.98%,立华牧业出栏同比增加9.21万头上升116.88%;二是中小散户“二次育肥”压栏生猪旺季集中出栏,造成局部踩踏;三是消费疲软,腌腊制品加工量不如往年。
三、影响一季度生猪生产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养猪效益依然较好。虽然仔猪和肥猪价格环比有所回落,但养猪依然盈利,在众多行业不景气、创业就业艰难的情况下,养猪依然是返乡农民相对较好的一个选择。
2、母猪存栏充足。十一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80万头,高于新的产能调控目标绿色区间(3588-3900万头)。母猪存栏稳定且生产效率提升。
3、饲料价格处于低位。玉米、豆粕、配合饲料价格总体仍处于近几年来的低位,有利于维持养猪效益。
4、头部猪企明年计划仍维持理性增长。国家推出经济刺激手段,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头部猪企规模扩张。
5、据气象部门中长期天气预报预测,今冬出现暖冬的概率较高,对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维持生产稳定有利。
不利因素
1、受美丽乡村建设、水源保护、环保标准提高等政策影响,中小型养殖场户持续退出,或转向“分段饲养”、“全进全出”、“二次育肥”等短期行为,投机意味浓,生产稳定性差。
2、今年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明年粮价存在低位反弹的可能性,势必侵蚀养殖利润。
3、由于对春节后生猪市场行情预期不佳,目前补栏仔猪对应的出栏时间正是消费淡季,所以养殖场户对补栏仔猪和后备母猪积极性都不太高,这也是一段时间以来仔猪价格持续下跌、后备母猪销售欠佳的主要原因。
4、冬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非洲猪瘟疫情仍是威胁生猪生产的**杀手。
四、影响一季度生猪价格走势的因素简析
拉动猪价上涨或抑制猪价下跌的因素:
1、供给方面:一是育肥猪存栏同比下降,基点调查十一月末育肥猪存栏同比下降11.36%,其中75公斤以上大体重猪同比下降9%;二是进口猪肉减少,前11个月累计进口98万吨,同比降幅32.7%;三是冻品去库存成效显著,企业冻品库存降幅较大。
2、需求方面:春节前是居民消费和肉制品加工旺季,叠加国家密集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可望好转,消费**迷的阶段可能正在过去,年终消费可能出现一定增长。
3、“二育托底”:目前生猪产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猪价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二次育肥就会进场抄底,从而封闭猪价继续下跌空间。
4、大型企业对市场价格的掌控能力提升,供求平衡情况下,价格调控相对从容。
5、春节前后是这个冬季*寒冷的时间段,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可能对肉类市场保供带来压力,从而引发价格波动。
可能引起猪价下跌或抑制猪价上涨的因素:
1、供给方面:一是从全国看,9-11月份5月龄以上大猪存栏持续增加,新生仔猪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统计的58价规模猪场育肥猪存栏同比增长21.34%,这部分猪源应全部在一季度出栏,考虑到普遍对春节后市场预期不乐观,因此会有较大比重适合春节后上市的生猪提前至节前上市;二是“二次育肥”和压栏赌春节行情的大猪会在春节前集中出栏;“提前”和”“推后”出栏的生猪相遇,可能集中增加短期供给,抑制价格上涨甚至推动价格下跌。
2、需求方面:受人口增长放缓、消费主体人群数量下降、老龄化比重上升和消费替代、企业裁员降薪、民工失返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购买力下降,总需求难以大幅提升。
3、替代品方面:春节前也是牛羊禽肉水产品上市旺季,今年这些替代品价格较低,可能分流部分猪肉消费。
4、中央和地方政府肉类储备随时可能对市场进行投放。
5、疫情可能导致部分“染疫”生猪流入市场,从而拉低正常生猪价格。
6、期货引领价格下行。目前2025各大生猪期货合约均远低于现货价格。
五、趋势预测
综合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预计,明年一季度我省生猪生产将继续回升,可上市猪源充裕,替代品货丰价低,猪肉终端需求阶段性增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猪价上涨可能抑制终端消费,但跌出一定空间“二次育肥”就会进场,从而遏制猪价过度下跌。因此,我们预计春节前生猪市场价格可能相对平稳,节后进入消费淡季,价格下行风险较大,不排除短期内跌破成本线的可能性,但随后可能在政策性收储以及企业补库存等影响下,回到成本线以上,维持低利润运行。
六、建议
1、尽管目前猪肉市场不温不火、旺季不旺,但仍需防止春节前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来得快去得也快,爆发力大。各经营主体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养殖企业要认真做好非洲猪瘟等疫情防控,避免重大损失。
3、密切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准备,把稳价保供工作落到实处。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据此决策,风险自负!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